通栏广告位

老年人再就业的困境与希望

2025-07-08 法制网

■编者按: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清晰的政策导向和务实的解决方案,传递出国家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决心。

《意见》涉及到的内容既全面又具体:从织密社会保障网,让更多人拥有坚实依靠,到力促教育更优质更公平,托举下一代的美好未来,再到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举措……

从6月19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深入政策核心,解读关键亮点;走进基层一线,记录实践探索;追踪政策落地,关注难点堵点。

上期我们关注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保权益,本期我们集中探讨老年退休群体再就业时遇到的难题和破题之道,敬请关注。


 

保障和改善民生系列报道②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清晨的人才市场,61岁的冯旗揣着精心修改的简历,又一次站在了招聘展位前。简历上的项目经验熠熠生辉,但对面的HR扫了一眼年龄栏后,那句熟悉的“等通知吧”又将他挡在了门外。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清理限制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不合理规定,冯旗发现,通往职场的道路,远非一纸文件就能畅通无阻。

不过,这种情况或将有所改善。2025年6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意见》,提出促进包容共享发展,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多样化工作岗位,清理取消限制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不合理政策规定。

这条《意见》,为渴望重返社会的老年群体点亮了希望。

对口岗位少

对于有些年轻人来说,退休意味着追求向往生活的开端。但对很多真正步入退休生活的老年人而言,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彻底停止工作似乎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北京市朝阳区的冯旗就是这样的老年人。冯旗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退休前他一直在外资企业工作。三十多年的不间断工作后,冯旗坦言“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惯性。

在他看来,退休后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贡献经验和智慧,也对本人晚年健康有帮助。“一方面我闲不住,另一方面还想为了孩子,现在年轻人压力太大,我多攒点钱,既补贴家用也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冯旗说。

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46.7%的老年人重返就业市场为寻求个人和社会价值;19%的求职者希望发挥一技之长,继续追求职业发展;34.3%的求职者通过再就业补贴家用、增加收入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不过,尽管有着高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冯旗的再就业之路并不顺利。

“在家里闲着太年轻,找工作很多地方又不愿意要”的尴尬,成为一些老年人的切身困扰。

冯旗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自己已经在招聘网站上投了5个月的简历,这期间基本上没有用人单位联系过自己,尽管自己的期望薪资只有4000元左右,但是,“网站上的招聘企业少,和我专业对口的企业更少”。

他发现,在求职信息中,近三成岗位对于学历没有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岗位仅3个,省市覆盖面也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求职面十分受限。离开了“退休返聘”,退休老人想要找到心仪的工作并不容易。

而在网站上点击“求职招聘”后,在招聘页面首页出现频率较高的也基本是些生活服务岗位,包括“酒店客房领班”“停车管理员”“保洁人员”“保安”等,适合高学历低龄老年人求职需求的岗位总体数量仍然较少。

于是冯旗又转战到人才市场,但是一句句委婉的“等通知吧”又把他拒之门外。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看来,老年人就业具有多元性,具备专业技能的老年人通常就业意愿相对较高,如医生、教师等。

“让老年人就业保持供需平衡,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很重要。”陆杰华告诉记者,除了要注重技能和岗位上的平衡外,还应考虑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变化,提高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的素养,也是为他们的就业赋能。

河北省唐山市62岁的付明也想重返职场,退休前,他是钢厂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不高,经验不少。

付明想继续在相关行业找一个岗位,但他坦言:“目前市面上很难找到适合我们这些过去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的工作岗位,到一些公司应聘,人家一看我的年龄就拒绝了。我也能理解,毕竟不是年轻人,万一哪天累出点毛病,都是麻烦事。”

在很多企业负责人看来,如果与相对较低的工资相比,雇佣老年人的风险更大。

河南省洛阳市一家从事绿色建材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使国家将老年劳动者纳入工伤保险保障的范围内,他也不愿意雇佣老年人。

“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老年人需要用人单位支付更高额的社会保险费用,所以虽然老年人的工资不高,但企业雇佣一名老年人不会比雇佣一名适龄劳动者更有成本上的优势。”上述负责人坦言。

而招聘老年人的企业少,加之合适对口的岗位更少,这些困境堵住了以冯旗和付明为代表的老年群体想要“再就业”的道路。

劳动权益难保障

老年人即使顺利找到工作,接下来的劳动权益保障,也让他们的再就业处境陷入尴尬。

2022年5月,1963年出生的刘东从教师岗位上退休,随后,响应《国家银龄教师计划》,2023年9月,刘东把简历投给了一家教育集团下属的高中,多年的教学经验加上“特级教师”的身份,刘东很快收到了回复并迅速入职。

但是,入职后刘东一直没有和学校签订任何合同,尽管学校提供了食宿,但是因为没有签订合同,刘东不知道自己要在这里待多久。

房间里没有宽带,办理宽带的业务员告诉刘东,如果连办3年价格会更优惠,刘东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聘期是多久,比较担心如果一年就不再聘用了剩下的宽带费就打水漂儿了。

“这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如果聘用期间有什么问题,谁来保障我的权益?”刘东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和刘东一样,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很多老年人已超过退休年龄,和用人单位是否构成劳动关系往往会引起争议。当遭遇劳动侵权、发生工伤事故时,如何保障自身权益,成为老年人不得不关注的法律风险。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涉老年人再就业群体用工纠纷,当事人年龄分布集中在50岁至65岁这一区间。最主要的诉求包括确认劳动关系、支付工资及解除补偿或赔偿、休息权和工伤权益四大方面。

陆杰华表示,老年人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开始将老年人就业的权利保障纳入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中。但是从现实来看,涉及老年人就业的相关劳动权利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碎片化、滞后性特征。”陆杰华说。

政策“铺路”

老年人的再就业困境,也引起了政策层面的重视,自2021年开始,官方层面就已频频释放挖掘老龄人力资源潜力的信号。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新闻发布会上,官方首提低龄老年人、老年人口质量等观点。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宁吉喆当时表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技能优势,且身体状况尚可,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

同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更明确提出,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包括“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

在地方层面,政策也不断加码。

2024年7月,山东省启动了“双银”助力行动,鼓励开发适老化工作岗位,探索建立银发人力资源登记服务制度,将50周岁以上有能力、有意愿的劳动者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

2024年9月,河北省印发了助力银发经济发展的九条措施,其中提到引导用人单位大力开发“适老化”岗位,支持公共部门、基层社区推广“以老助老”服务模式。

今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印发了深化就业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到做好超龄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工作。

4月,湖南省出台了巩固壮大就业帮扶车间的措施,特别提到对超过退休年龄的就业人员,男性70周岁、女性65周岁以下均可纳入工伤保险。

政策加持下,近年来,麦当劳、宜家等连锁企业开始招聘退休人员。有评论分析,招聘退休员工能减少用工成本。对青年人来说,一些待遇不高、晋升空间较小的服务型岗位正逐渐失去吸引力。

根据前程无忧2024年发布的《中高龄就业市场分析》,以下五类岗位最受50岁以上求职者欢迎,且满意度较高:社区服务类(物业管理、社区安保等)、教育培训类(民间工艺传承、职业技能教学等)、企业顾问类(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等)、健康服务类(养老护理、康复指导等)以及特色餐饮类(传统美食制作等)。

营造全龄友好就业环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纪竞垚表示,老年人该不该就业,更深层次地看,或许是人们对政府和个人(家庭)之间,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分担养老责任的认知,存在价值观念差异。

纪竞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认为有三点政策启示:

一是目前中国采取弹性退休制度,实际上预留了政策空间,需进一步分析延迟退休对大龄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延长雇佣或再就业的过渡性措施及配套政策。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发达国家强制性雇佣年龄限制、老年劳动者就业补贴、以低工资换取持续就业等相关政策举措,其适用性仍待深入讨论。

二是鉴于人们对部分观点争议较大,宜采取渐进方式,尊重个人意愿,将老年人就业岗位与青年就业岗位错位开发,营造全龄友好的就业环境。

例如,韩国提出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兼职性就业岗位,通过培训大龄劳动力,帮助有就业需求的老年人从事幼儿照护等服务。

三是与日本、韩国等相似的是,经济因素是驱动老年人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据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有77%的老年人为提高收入而就业,且农村60岁及以上老人中,有74%仍在劳动(城市仅26%)。

因而,一方面需要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特别是关注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另一方面,需未雨绸缪,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维持大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以更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新形势、新要求。

 

责任编辑:杨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