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栏广告位

重庆铜梁区“三方共耕”庆丰年

2025-09-05 智龄童萌网

近年来,重庆市铜梁区创新开展“三方共耕”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取得明显效果。其中,福果镇水稻亩产达到1200斤左右。在9月4日举办的“三方共耕”庆丰收活动现场,收割机轰鸣闹丰收,农民朋友结伴欢庆喜洋洋。

据了解,随着“三农”工作的不断细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铜梁区供销社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干部职工在与农民朋友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找到了他们需要什么,也看见了他们缺什么?干部们纷纷觉得必须要改变政府在干,群众在一边看的现状。

对此,一套联动供销社、村集体、农户的“三方持股”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在铜梁诞生。他们通过全程社会化服务,覆盖“育、耕、种、防、收、售”六大环节,真正让分散的土地聚成了规模、让零散的劳力汇成了合力、让沉睡的资源焕活了生机。

当谈到这一模式的优势,不管是铜梁区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张桂生,还是福果镇党委书记张艺凡 ,以及相关农民都先后介绍认为,具体来看,集中体现在三点:

一是精准聚要素。供销社牵头提供农业技术、农机装备与销售渠道支撑,村集体统筹整合土地资源与政策红利,农户以土地入股并深度参与田间劳作,三方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构建起“1+1+1>3”的合作格局。

二是科学共担险。种粮直补直接发放至农户手中,保障基本收益;专项农业补贴转化为村集体风险基金,为病虫害防治、极端天气应对等农业风险筑牢 “兜底防线”。

三是合理共享利。水稻销售收益按股分红,同步轮作青菜头等经济作物拓宽增收路径,如今农户亩均收益已突破千元,较传统土地流转收益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地尽其利、利有所享”。

通过深入了解,在铜梁,“三方共耕”的福果实践,可以说是书写了乡村振兴新篇章。

曾几何时,福果镇高山村还是典型的“土地闲置痛点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大片耕地面临撂荒风险,乡村发展缺乏活力。而如今,这里已蝶变为铜梁农业改革的“样板田”,“三方共耕”的实践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农民增收“实打实”。2024年,全镇参与“三方共耕”的农户户均增收1000元,各村集体平均增收1万元,农民腰包鼓起来的获得感、村集体发展的底气,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字里。

机械赋能“提效率”。供销社联合村集体组建10余支专业农机服务队,累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33.7万亩次,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器换人”,直接推动亩均节本增效50元,让农民种地“省力又省心”。

撂荒土地“焕新生”。全区1.5万亩闲置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水稻种植与经济作物轮作“双轮驱动”,农民既能享受土地分红,又能通过田间务工获得额外收入,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益”。

更令人振奋的是,“三方共耕” 彻底激活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正如乡亲们常说的:“供销社的农机一进田,我们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三方携手”,农民不再是农业发展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全程参与者、直接受益者,真正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出席今天庆典仪式的有铜梁区委改革办、区供销社、福果镇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科室和村社、企业、农民代表。仪式由福果镇党委书记张艺凡主持。(秦杰、袁宜)

责任编辑:录精彩